前有巫师财经出走B站,后有敖厂长传闻4000万天价签约费,B站和西瓜视频开始争夺“中国YouTube”的地位,再加上微博推出视频号。在各家视频平台动作频繁的背后,视频创作者的春天似乎又一次出现了。
网络视频的出现、拍摄设备的进步,正逐渐使UGC与PGC创作之间的门槛被抹平。尤其以搞笑、短剧为代表的泛娱乐视频内容最受观众欢迎,迅速成为了各大短视频创作平台的主流内容。
但与此同时,对于许多刚刚起步的视频创作者,甚至是一些利用业余时间创作视频的人来说,视频的拍摄也很容易变成内容创作上的“雷区”。拍了几个月的搞笑短视频颗粒无收,最终在疫情的影响下解散工作室的故事,在今年视频创业的话题中屡见不鲜。专业团队尚且如此,更不要提个人视频创作者。
都是视频创作,是哪里出现了问题?
如果说人们上网看视频的主要诉求就是图个轻松娱乐,那么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是,观众们对于泛娱乐视频内容已经见得太多了。
根据市场研究机构克劳锐发布的《2020年上半年短视频内容发展盘点报告:抖音和快手TOP-1000的创作者中,幽默搞笑、娱乐明星、游戏和音乐这类泛娱乐内容占据前四位;而在这四个垂类中,抖音和快手的KOL数量占比分别达到40.6%和55.9%,粉丝量也分别高达44.1%、51.2%。换句话说,泛娱乐内容已经成为目前短视频平台竞争最激烈的内容形式。
这样的结果并不奇怪,短视频行业内早有共识:受短视频长度的影响,泛娱乐内容是短视频平台占据绝对优势的内容,而短视频平台的竞争也主要围绕着这些内容展开。可以说,平台与流量决定了创作者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了泛娱乐领域。
可泛娱乐内容真的是适合普通人的创作形式吗?
除了前文报告中已经提出的“抖音上幽默搞笑类的作者已经趋于饱和”之外,这类创作者面临的更严重的问题是:幽默娱乐向的内容需要相当程度的创作能力,同时对演员的表演与创意素材要求都相对较高。
如果我们加上“需要持续、高质量的产出”这类内容的条件,能够做到的只是凤毛麟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