短视频高地的争夺是一场长期战争,自2013年前后孵化出秒拍、微视,到今年纷纷发力的“视频号”,微信、微博两大社交平台,对短视频的兴趣从未消减。
不完全统计,腾讯和微博分别推出过十几款的短视频独立APP,可在抖音、快手双强的面前,它们大多数都不禁打。今年开始火起来的“视频号”,有一个很大的特点,就是不再是独立APP,而是内嵌在微信、微博各自社交内容生态上的两款产品。
独立APP与快手、抖音的PK纷纷以“失败告终”,微视、秒拍、好看视频等虽然也收获一定成绩,可只能是第二梯队。
俗话有云“穷”则思变,一败再败之后,内嵌的“视频号”,能够实现微信、微博的“野心”吗?
移动互联网被分为了上半场和下半场,用户高增长是上半场,天花板来临后成为下半场。在对待“APP全家桶”的态度上,各大互联网公司也呈现了截然不同的变化,早期大家追求“群狼”战术,会把业务线分得越来越细,众多垂直的APP各自发展,形成自己的流量池。
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,这种全家桶的做法已经被抛弃,超级APP的新思路开始成为主流,在这个大背景下,融合成为一种大趋势,小程序的出现加速了这个流程。2020年3月,阿里本地生活与支付宝、淘宝、天猫、高德等多个流量入口打通。去年11月,微信推出“腾讯QQ”的小程序,用户可以在微信上直接看QQ上的消息(暂无法回复)。
包括今日头条APP,我们也能够看到从短视频、微头条、悟空问答到“放映厅”,越来越多的产品入口放在这个APP上。
了解了上面的大背景,再来看视频号的诞生,就不会感觉到突兀。在微信上,视频号入口被放在发现目录里,紧次于朋友圈入口的第二位置。类似朋友圈一样,用户点开发现频道,无论朋友圈还是视频号,内部若有新更的内容,会有小红点提示。微博的视频号推出的相对晚一些,从微博处获悉,目前推出的视频号,初期已有100多位博主参与视频号内测。